|
楊英風-開啟天人合一之生活藝術大師
Yang Ying Fong,1926~1997楊英風,字呦呦,1926年12月4日出生於台灣宜蘭縣,當代知名台灣雕塑家,出生於台灣宜蘭縣。曾就讀於輔仁大學與臺灣師大美術系,早期作品有人文主義的風格,後期則以現代主義的抽象組合造型、不銹鋼材質和中國式的藝術思維聞名於世。六十年代在義大利旅居三年的經驗,使他體認到東、西文化及美學的差異,捨西方科技及物質的過度使用與發展,而漸漸地領悟中國人追求人類(小宇宙)與自然環境(大宇宙)交融、和諧共生的「天人合一」之哲理。楊英風於七十年代提出「景觀雕塑」(Lifescape Sculpture)此一開創性的觀念:即是體認到雕塑藝術的「景」是一個「外在的型」,必須與週遭的自然環境相應相融;而「觀」字是人類「內在的精神狀態」,人類倫理生活深受自然、宇宙的影響。所以,他終其一生以中國魏晉時期自然、樸實、圓融、健康的生活美學為景觀雕塑創作之核心精神。在「農復會」擔任〈豐年雜誌〉美編的他,深入台灣農村,將所見所思應用於「鄉土系列」的版畫與雕塑創作,刻畫出農民的樸實與堅毅。藝評家謝理法先生認為:「台灣戰後只有楊英風的雕刀為台灣早期的鄉村及人民生活,作了一個詳細的見證。」
資料來源:楊英風數位美術館
|
|
王秀杞
Wang Hsiu Chi,1950~王秀杞,1950出生於陽明山 ,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畢業,現任台灣淡江大學副教授及台灣明道大學時尚藝術系教授,亦是一名雕塑藝術家。王秀杞由於自小成長於農村,因此堅忍執著、不辭勞苦的農村生活經驗便成為他雕刻石材的創作靈感。主題一直圍繞在人與自然、人與人之間情感互動的表現上,例如:「親情系列」、「抒情系列」、「造型系列」以及景觀雕塑。作品意涵在於表達對鄉土以及社會的關懷,呈現人性真善美的一面,並延伸到對宇宙全人類及生物的關愛。王秀杞的作品大致上是以「尊重自然,重視倫常,關懷鄉土」作為主題。並且呈現出一種真誠細緻的情感光彩,深刻觸動人們的心靈。位於台灣北部「觀音山風景旅遊服務中心」石雕公園的「龍的傳人」,是全台灣最大的石雕作品。
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-王秀杞
|
|
余燈銓
Hsu Teng Chuan,1961~雕塑家余燈銓,1961年生。二十四歲時即因連續三年榮獲台灣全省美展前三名,而成為最年輕的、知名的永久免審查資格的雕塑家,躍升大師行列。相信「真、善、美」的他,是一位回到純真本質為創作的雕塑藝術家。相信藝術本身,唯有當符合道德、良善等人性光輝的時候,才能彰顯出藝術的價值。他的雕塑創作可以分為三個階段:余燈銓在太太懷孕時開始創作一系列的「孕婦雕塑作品」,甚至當時還博得「大肚子雕塑家」的封號。其後誕生的,便是等到孩子一生下來跟著創作出的「親子系列」;隨著孩子漸漸長大,又創作出「童年系列作品」。利用作品見證了他對生命的感動,與對人生不同階段的溫暖記憶。
資料來源:【藝海漫遊】雕塑家余燈銓的「雕塑童年」
|
|
陳尚平
Chen Shang Ping,1963~陳尚平, 1963年出生於台中沙鹿。陳尚平的雕塑創作於1992年。他以作品書寫生命的思考,探究靈魂的結構。從古典的鄉土關懷、雕塑材質的反覆思考,到《白色雕塑》的靈視體現,他始終對人類情感中永恆的渴望深深著迷,孜孜不倦於思考各種型態的表現於突破。
資料來源:現代畫廊
|
|
陳齊川陳齊川老師,1998年獲得國立台灣藝術學院藝術學學士,2001年獲得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芳邦學院藝術碩士。陳齊川先生鑽研雕塑藝術二十餘年,在木雕興盛的苗栗苑裡成長,舅舅們都以木雕為業,耳濡目染下學習木雕,就讀清水高中時,接受楊平猷老師的指導, 特別專注於學習雕塑相關的觀念與技法;也因為這份師徒情誼,後來到了台北時,經楊老師介紹而認識了國際知名的雕塑家楊英風教授。此後,因常有機會接觸兩位老師的作品,而漸漸確立了作者的雕塑藝術學習之路,後來考上國立藝專雕塑科,就學期間辛勤學習奠定日後良好基礎,作者在創作過程中,一直注重生活的提煉與內在的省思,唯有透過生命的真實體悟才能契合創作的深度及廣度,觸動心靈世界。
資料來源:亞洲大學創意商品設計學系
|